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已过去七年多时间,拥核、弃核的声音长期并存。不过,主要核电大国和一些新兴国家仍将核电作为低碳能源发展的方向。记者调查采访的业内权威专家普遍认为,对中国而言,发展核能具有其战略意义,也是理性和现实的选择。
“作为稳定的、清洁高效的能源,核电不会像化石能源一样最终被替代。”罗兰贝格亚洲区副总裁、能源与公用事业行业中心全球负责人丹尼斯·戴璞认为,虽然核事故的出现让全球核电产业发展遭受重创,新能源的崛起也对核能产生部分替代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未来能源方向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核能的混合组合。与风、光相比,核能更加稳定;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核电更加清洁。同时,核能的利用效率远高于其他能源。
福岛核事故过后的日本,在2014年重新将核能定位为“重要的基本负载电源”,并在2015年8月重启川内核电站1、2号机组。
对中国而言,发展核能具有战略意义。从国内电力结构来看,我国火电装机占比62%,水电占比19%,核电装机仅占2%左右。
我国电力需求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将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我国电力装机规模约18亿千瓦,预计到2035年、2050年将达到25亿、30亿千瓦。而火电增长已到了“天花板”,水电增长空间亦有限,风能和太阳能虽然发展迅速,但具有间歇性的弱点,需要依赖大量储能设施配套建设,在短期内难以满足工业负荷对电力稳定性的要求。因此,核能是我国能源清洁化转型的重要支撑能源。
在核电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公众对核一知半解,对核电安全性存疑,容易产生恐核情绪。这让核电产业发展面对着极为复杂的舆论场。
“我支持建,但别建在我家附近。”记者调研了解发现,这种邻避心理在核电领域尤为突出,也影响了核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因核项目建设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建和待建核项目也常遇到公众质疑干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核电事业起步开始,就确立了安全第一的发展方针。2014年,我国首次将核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清楚地指明了核电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今年5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核电运行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促进核电安全高效发展。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解读文件中透露,2017年我国核电运行指标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85%的指标优于世界中值水平,74%的指标达到世界先进值水平,较2016年分别提高3.4、3.9个百分点,全年未发生1级及以上运行事件,无安全意义的0级运行事件数量同比下降46%。
核电企业也通过公众开放日、知识宣传等方式普及核知识,消除人们的顾虑;但产业发展存在着“好事看不着,坏事传千里,甚至被放大”的尴尬。而且,不少反核事件背后常常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有的是当地有利益诉求或者行业利益竞争;有的是周边企业存有顾虑;有的是公众邻避心理,甚至还有别用有心者借机炒作。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加重了我国民众的恐核情绪。另外,公众普遍对核了解甚少,以至于情绪容易被煽动,“伪科学”大行其道。如今,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福岛核泄漏事故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处理不当而非技术缺陷。福岛事故机组为二代核电技术的临退役机组,但东京电力公司出于商业考虑,并未采取最彻底处理措施,最终事态失控,反应堆的堆芯熔化导致核泄漏。
丹尼斯·戴璞认为,核电要发展必须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是核电业界的共识。在欧美很多国家对公众的核安全教育、科普往往从孩童时代就开始教起,为公众释疑解惑。同时,政府鼓励公众对核电的质疑和监督,这可以驱动核电产业实施更严格的标准,强化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
美国是全球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多所美国高校的核反应堆就建在校园内,甚至在行政楼旁边。虽然德国宣布弃核,但其电力消费中依然有大量核电。在德国中小学课本里就有详细的核知识普及,介绍核反应堆运行原理。
中国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产业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系统性科普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与企业、政府之间的互信。
从技术发展路径来看,我国已掌握了三代核电技术,安全性大幅提高;未来经过攻坚和突破,我国有望在四代技术上实现原创和超越,安全性更高,甚至未来有望实现“失效安全”。
我国自主研发建设的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示范机组位于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具备第四代核电安全特征。据专家介绍,高温气冷堆在物理上就是安全的。“即使出现问题失控后,内部温度会降下来,堆芯不会融化。”(刘雪)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已过去七年多时间,拥核、弃核的声音长期并存。不过,主要核电大国和一些新兴国家仍将核电作为低碳能源发展的方向。记者调查采访的业内权威专家普遍认为,对中国而言,发展核能具有其战略意义,也是理性和现实的选择。
“作为稳定的、清洁高效的能源,核电不会像化石能源一样最终被替代。”罗兰贝格亚洲区副总裁、能源与公用事业行业中心全球负责人丹尼斯·戴璞认为,虽然核事故的出现让全球核电产业发展遭受重创,新能源的崛起也对核能产生部分替代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未来能源方向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核能的混合组合。与风、光相比,核能更加稳定;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核电更加清洁。同时,核能的利用效率远高于其他能源。
福岛核事故过后的日本,在2014年重新将核能定位为“重要的基本负载电源”,并在2015年8月重启川内核电站1、2号机组。
对中国而言,发展核能具有战略意义。从国内电力结构来看,我国火电装机占比62%,水电占比19%,核电装机仅占2%左右。
我国电力需求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将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我国电力装机规模约18亿千瓦,预计到2035年、2050年将达到25亿、30亿千瓦。而火电增长已到了“天花板”,水电增长空间亦有限,风能和太阳能虽然发展迅速,但具有间歇性的弱点,需要依赖大量储能设施配套建设,在短期内难以满足工业负荷对电力稳定性的要求。因此,核能是我国能源清洁化转型的重要支撑能源。
在核电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公众对核一知半解,对核电安全性存疑,容易产生恐核情绪。这让核电产业发展面对着极为复杂的舆论场。
“我支持建,但别建在我家附近。”记者调研了解发现,这种邻避心理在核电领域尤为突出,也影响了核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因核项目建设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建和待建核项目也常遇到公众质疑干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核电事业起步开始,就确立了安全第一的发展方针。2014年,我国首次将核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清楚地指明了核电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今年5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核电运行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促进核电安全高效发展。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解读文件中透露,2017年我国核电运行指标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85%的指标优于世界中值水平,74%的指标达到世界先进值水平,较2016年分别提高3.4、3.9个百分点,全年未发生1级及以上运行事件,无安全意义的0级运行事件数量同比下降46%。
核电企业也通过公众开放日、知识宣传等方式普及核知识,消除人们的顾虑;但产业发展存在着“好事看不着,坏事传千里,甚至被放大”的尴尬。而且,不少反核事件背后常常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有的是当地有利益诉求或者行业利益竞争;有的是周边企业存有顾虑;有的是公众邻避心理,甚至还有别用有心者借机炒作。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加重了我国民众的恐核情绪。另外,公众普遍对核了解甚少,以至于情绪容易被煽动,“伪科学”大行其道。如今,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福岛核泄漏事故主要原因在于人为处理不当而非技术缺陷。福岛事故机组为二代核电技术的临退役机组,但东京电力公司出于商业考虑,并未采取最彻底处理措施,最终事态失控,反应堆的堆芯熔化导致核泄漏。
丹尼斯·戴璞认为,核电要发展必须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是核电业界的共识。在欧美很多国家对公众的核安全教育、科普往往从孩童时代就开始教起,为公众释疑解惑。同时,政府鼓励公众对核电的质疑和监督,这可以驱动核电产业实施更严格的标准,强化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
美国是全球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多所美国高校的核反应堆就建在校园内,甚至在行政楼旁边。虽然德国宣布弃核,但其电力消费中依然有大量核电。在德国中小学课本里就有详细的核知识普及,介绍核反应堆运行原理。
中国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产业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系统性科普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与企业、政府之间的互信。
从技术发展路径来看,我国已掌握了三代核电技术,安全性大幅提高;未来经过攻坚和突破,我国有望在四代技术上实现原创和超越,安全性更高,甚至未来有望实现“失效安全”。
我国自主研发建设的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示范机组位于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具备第四代核电安全特征。据专家介绍,高温气冷堆在物理上就是安全的。“即使出现问题失控后,内部温度会降下来,堆芯不会融化。”(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