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大讲堂正文
国际原子能机构“蚊虫实验室”帮中国防蚊
发布日期:2017-06-14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字体 分享:
【打印】       【关闭】
返回
顶部
国际原子能机构“蚊虫实验室”帮中国防蚊
发布时间:2017-06-14 来源: 《环球时报》  字号:

  炎炎夏日,防蚊虫叮咬是件令人头痛的事。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粮食和农业应用联合司(以下简称应用联合司)正与中国科研人员共同培育大量“抗病毒蚊子战士”,有望将来大幅降低蚊子传播登革热及其他疾病的能力。


  近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邀请,《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来到该机构位于维也纳郊外几十公里的一个隐秘实验区,在“改造蚊虫实验室”一睹人类与蚊子的战斗。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实验区安检严格,就连同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新闻官都要经过几道身份验证才能进入。


  实验区一部分为有关核查的实验室,涉密程度高,比如一些监督核查伊朗执行伊核协议的关键阶段都将在这里进行。另一部分则是核技术民用部分的实验室,主要负责将核技术运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中,其中包括培育不育昆虫。


  神秘的“改造蚊虫实验室”分布在综合实验楼的两侧,有的实验室里有大量虫卵,有的则在培育大量成虫,房间里弥漫着一股不大好闻的虫饲料味。在一间实验室里,不同种类的蚊子被圈养在不同容器中,正在“贪婪”地享用实验室提供给它们的食物。


  有一个容器上写着“白纹伊蚊”,两名中国科研人员正在对这种中国常见的蚊子进行研究实验。记者在实验区域还看到几个大型“蚊帐”,里面爬满密密麻麻的蚊子,给人的感觉就像穿越到科幻电影里的生化实验室。


  据了解,应用联合司正在开展一项专门针对中国的研究项目,即利用培育出的大量绝育雄性蚊子,大幅降低或杀灭部分地区的蚊子种群,抗击长期以来蚊子叮咬引发的疾病。目前,该项目已在广州市选择了几个野外试验点,并取得了成效。


  据该司司长梁劬介绍,目前科学家正努力同时利用两项技术来实现该目标,一是借助沃尔巴克氏菌感染雄蚊,然后大量释放野外,雌蚊与该类雄蚊交配后无法生育,可使蚊子种群数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等传染病的蔓延;二是通过辐照不育技术,致使雄蚊不育。


  让这两项技术相互结合成为防蚊“双保险”,首要的就是分清雌雄幼蚊,确保野外放飞的绝大部分蚊子为雄性。《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看到一名科研人员正利用专门仪器分离蚊子,据他讲“雌蚊雄蚊幼虫较难分离”。


  此外,在用辐照不育手段改造蚊虫的实验室,科研人员必须掌握好辐射蚊子的“剂量”,即既能让雄蚊绝育,又要保持其飞行和交配的能力。

 
【关闭】    【打印】

版权所有:国家原子能机构

承办单位:国家原子能机构新闻宣传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

网站标识码:bm63000002

京ICP备05081654号